常州:向“新”而行,锚定“新能源之都”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前六大电池企业在常州布局的有3家;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五分之一、江苏省二分之一。
动力电池仅仅是常州新能源产业体系中的一角。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常州向“新”而行,已经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新能源产业闭环,全力领跑新能源产业赛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百亿元的项目到千亿元的产业链,再到万亿元的产业集群的跨越,常州正打造新能源之都,以之编制城市发展重要名片。
集聚
先看一组数据。
动力电池产业方面,2021年常州产、销量(含出口)分别为65.9GWh和62.7GWh,国内占比为30%和33.7%,全国第一;国内销量为58.8GWh,全国第一。2022年1-9月份,动力电池产量和销量分别为74.8GWh和65.1GWh,完成规上产值1075.1亿元,同比增长124.85%。
新能源整车方面,2021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1310.5亿元,同比增长71.4%。2022年1-9月,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023亿元,同比增长58.6%。与此同时,全市专业从事充电桩生产及配套的企业在10家以上。
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
在一条蔚为壮观的新能源整车产业链上,无论是整车还是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在常州,都能找到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
以当升科技(常州)、贝特瑞(江苏)、常州星源、江苏科达利、海目星(江苏)、捷佳创为代表的企业,大多是国内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总部外的最大基地,有力支撑了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跃升,成为长三角锂电池产业链最全、最长的地区之一。
天目先导、中创新航等承担国家和省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实力企业代表了产业创新水平。动力电池相关专利达4444件,位居全国第一,近三年新增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52个,获中国专利奖4个。
常州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一批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十三五”以来,新能源整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重大突破,目前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
突破
近日,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上,常州企业收获了来自世界范围内、全行业的关注。总部位于常州的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精彩亮相,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在大会上首发。
会上,中创新航带来了4C快充电池系统、One—Stop电池系统等独家产品。其中OS高锰铁锂电池为业内首发,该产品大幅降低了贵金属的用量,在达到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实现了更高的安全性,并且具备了可维修、可拆解的特点。
近年来,中创新航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独家产品。在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中,中创新航装机量已位列全球第七;更是在7月底获得中国证监会关于其H股上市申请的正式批复。
公司董事长、总裁刘静瑜道出了关键所在:“唯有创新才可以实现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创新航正从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系统创新、制造创新等多维度推动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实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从产业集聚到创新集聚,常州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充分激活新能源产业内生动力。
由星星充电生产的特快充电桩,8分钟可以支撑保时捷续航300公里;
常州蜂巢动力电池无钴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245Wh/kg;
天合光能荣获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我国光伏技术领域首次获得该奖项,能源互联网项目走向全球。
中科院长三角物理所聚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水平,为我国抢占下一代先进储能技术主动权……
据了解,为深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常州大力支持企业聚焦下一代颠覆性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截至目前,动力电池、光伏、输变电等产业企业承担省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化项目10个,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突破。常州安靠智电以超高压电缆连接件国产化,使我国实现了超高压电缆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从电缆输电到气体绝缘GIL输电,实现了高电压大容量的地下输电,创新城市输电大动脉;从输电整体解决方案到智慧变电,缔造城市能源新心脏。央视《大国重器》评价为:GIL将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主动脉”。
扩展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作为中国涉足氢能产业最早、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常州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据了解,目前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位居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了“制、储、运、用”氢能产业链的雏形,初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规模处于爆发性增长初期,区位布局已经初步形成。
制氢方面,蓝博、中盐常化、新东化工、新阳、宝氢天辰等企业具备灰、蓝氢制造能力。天合光能、大业能源等企业在电解水制绿氢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储氢方面,查特深冷、克劳特等高端冷却设备可拓展用于储氢,另外还拥有安泰创明的低压固态储氢、春华新能源的金属化物储氢、中简科技的储氢瓶所需碳纤维技术、天泰的储氢设施等;运氢方面,港华燃气、华东氢能等也可开发用于运氢的相关设备或技术;用氢方面,天合绿氢的站用加氢设施和双环热工的仪表均可用于加氢设施建设。龙城精锻主动选择智电汽车和氢能源汽车“两条腿”走路,成功开发4个系列、20余种产品,填补了氢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内空白。
企业方面,中车戚墅堰下线了国内最大功率的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9月28日永安行氢能自行车(Y400)宣布上市,采用低压储氢和换氢技术,是目前国内首款大规模量产的面向民用消费端的氢能自行车。东风、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上汽大通、比亚迪等先后在常州上马新项目,积极布局新能源整车领域,也会成为潜在氢能应用场景。可以说,常州已初步形成涵盖氢气制备和储运、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电池系统、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位居全国前列,可以为创氢能源这类企业的加速成长提供丰沃土壤。
此外,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产业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和机构相继建成,已成为常州氢能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蝶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常州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升级、重构,优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构筑新能源产业“闭环”生态圈,努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根据规划,常州计划到2030年左右将新能源装备制造打造成万亿级产业。届时,常州新能源产业将在全球的新能源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中占据更重要位置,按照目前态势,常州这一目标势在必得。
当前,在全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光伏、风电、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
在城市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格局正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向新能源产业扩张。常州已站上产业制造高点,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