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焦点:每经热评|多地部署新一轮制造业发展 强制造还需强“服务”
临近年末,多地加码制造业发展。不久前,成都市召开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推进制造业“二次创业”;再往前,山东省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绘制具体路线图;深圳市则提出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向社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年以来,多地重提制造立市以来,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已愈加凸显,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7.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步入年内最后1个月“冲刺”,再强调制造业,不难看出各地进一步稳经济、促发展的决心。
(资料图)
而从长远来看,各地眼下对制造业新一轮布局,更着眼于来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长效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同时还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如何谋划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这盘棋,将是各地的“必答题”。
与十年前上一轮制造业发展逻辑不同,发展科技附加值高、能耗低的新型制造业已成为从沿海到内陆城市共同目标。深圳推动“工业上楼”,目的在于发展绿色、集约、高端、高效的都市工业。而包括深圳、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对于未来产业相关规划的制定,更显示出城市聚焦高端、布局前沿的发展态势。对于不少城市而言,此类产业更能在符合当下城市载体、环境等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提供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价值。
发展新型制造业,也意味着城市不必也不可能再走过去传统制造业大而全发展的老路。事实上,除了深圳等工业强市之外,此轮“跟进”的城市还有不少近年来制造业“新生力量”,全方位发展的模式很难适用。随着新型制造业走向尖端也更为细分,无论是“老玩家”还是“新选手”,都应进行充分研判、合理布局,布局与自身基础相匹配的产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型制造业快速迭代,也要求城市更有效发挥引领带动角色,推进政企合作,实现对产业布局方向的前瞻规划以及针对性营商环境的打造,通过“做优服务”来引导新型制造业的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可供借鉴的例子是去年因“回归制造业”而实现经济超预期增长的新加坡。与不少国内城市类似,新加坡也曾出现制造业占比缩水的情形。2016年,新加坡成立未来科技署,并发布23个产业转型蓝图,成功实现制造业占比的回升。由于一系列超前布局,去年新加坡制造业增速达到13.2%,推动其GDP实现十年来最高增速7.6%。
由政府引导、市场广泛参与的协商机制,是新加坡实现制造业成功转型的关键。特别是自新冠疫情以来,未来经济署建立9个不同行业的新加坡共同行动联盟,采取高效快捷、先行先试的合作方式,展开不定期政企磋商,助力其对新趋势的快速捕捉和有效研判,使更适宜新加坡的新型制造业得以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亦强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对于志在发展新型制造业的中国众多城市而言,用好前一轮发展积累下的服务业基础,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同样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场景承载,城市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场景优势,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以“两业”深度融合为主线,鼓励企业开展融合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专业分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促进与协同。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