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健谈|亚盛医药杨大俊:从0到1 创新的“孤勇者”

真正的创新没有“寒冬”。

“我们苏州生产基地获得A证,标志着亚盛医药从Biotech向Biopharma进军的重要里程碑。而同时,我们也成立了创新工场,可以优化资产、扩大生态链、增加现金流,也是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应对资本寒冬的一个策略。”近日,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实际上,与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创业者一样,连续创业的杨大俊也敏锐地觉察到“寒冬”,为此一方面加速产品上市步伐,另一方面在考虑现金流问题,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通过设立初创的天使基金、链接外部上下游,共同打造生态圈。


(资料图片)

对于生物医药遭遇的资本寒冬及产业的挑战,连续创业的杨大俊并不陌生,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差不多都是七八年,或者是十年左右就会遇到一次,过了寒冬之后,迎来的就是长期向上的发展,真正有创新和临床价值的药还是会胜出的。

但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九死一生”,相对做仿制药等需要更多的勇气。杨大俊也强调,创新药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支持,如需要从包括抓住创新源头等进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支持生态链的支付端发展,加大对中国创新药市场支付的支持,加快市场对医院的准入以及报销机制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加大各种政策的支持,让中国生物医药的生态链、生态环境更加优化、更加完善,这样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一方面满足我们国内的需求,一方面提高我们国际的竞争力。”

Biotech向Biopharma进阶

据介绍,上述生产证为2022年度苏州市生物医药企业所获取的首张A证类药品生产许可证,也是江苏省药监局审查中心苏州分中心成立以来所获取的首张A证类药品生产许可证。在市场看来,A证的含金量最高,因为要获得此证件的企业,至少要花五至十年布局研发,并进行到准备上市的阶段,然后才有可能做GMP的生产基地建设,才能到药监局审核阶段。

资本市场也给予这张证充分认可,在公布获证消息的第二日,11月28日早盘亚盛医药逆市超涨9%,最后收涨13.25%,随后两日亦是大幅上涨,三日内涨幅总计超过30%。

与目前其它一些转让生产基地或生产基地停产的Biotech相较而言,亚盛医药算是“逆势而行”。

对此,杨大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每个企业都有各自发展的定位及其整体综合评估的决策,会根据其产品所处以及企业发展阶段而进行调整。

“亚盛医药布局该生产基地以及获证,实则是五六年前开始布局,并非一时的计划。我们2016年到苏州的,2018年底正式拿地,花费3年时间进行建设。这是从未来长远的发展来考量的,亚盛的定位是做原创、做全球创新,围绕这两点做研发,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市场,围绕着这个配套提前5年做的布局。”

在杨大俊看来,苏州生产基地A证的获得,也意味着亚盛医药从Biotech向Biopharma进阶。杨大俊认为Biopharma有两个最重要的标志,一是要有产品上市,有自己商业化的团队,不止局限于做研发;二是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拥有生产能力和团队。

据了解,此前亚盛医药已具备完善的化学原料药工艺研究、处方前研究、制剂处方及工艺开发能力,并配备了齐全的研发设备和经验丰富的研发力量。全球产业基地的正式启动,代表着亚盛医药可满足新药从临床前到临床、从IND到NDA、再到商业化的全链条的研发和生产需要。

实际上,关于进阶的话题,近年来已经被讨论多次。尤其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明显的背景下,Biotech企业也有必要重新再思考企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方面,在企业定位方面,是否坚定的要从Biotech向Biopharma进发;另一方面,在产品布局上,应该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差异化布局;此外,Biotech向Biopharma的进阶需要思考匹配哪些资源要素从而支撑企业实现长期发展 。

梳理可以发现,从去年开始部分经过多年发展的Biotech,产品完成临床试验陆续开始商业化,如诺诚健华宜诺凯(奥布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亚盛医药耐立克(奥雷巴替尼)在中国获批,标志着这些企业从研发型企业迈向有产品上市的企业,开启了商业化进程。

数据显示,在上市元年的2021年,奥布替尼取得了2亿多元的销售额,并出海与MS适应症领域龙头渤健(Biogen)合作、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奥雷巴替尼上市元年第一年上市上半年销售也超出了预期,上半年销售近一个亿,预计全年或超过两个亿。

从0到1的创新

在杨大俊看来,Biotech选择哪条路径,与其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其中“创始基因”也是其中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如亚盛医药从开始的时候选择了全球新的方向,自我创新研发然后自己商业化生产等。

“我们选择的路是最难的、门槛最高的。2005年我到上海创业,至亚盛2009年成立,在早期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做短平快、me too的项目,以及其他各种可以赚快钱的事情,但我们都没有做,而一直选择最难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即是做真正的原创。”杨大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在杨大俊看来,任何一个创新都是有风险的,过去大家选择做仿制药,做Me-too,实际是为规避早期研发的风险,找一条所谓的捷径,但早期有捷径没有风险,后续上市的竞争和风险更大,成本更高,因为会出现“内卷”,这也将倒逼投资人、企业创始人认真思考,哪些是值得做的。

关于做创新,在业界也流传一个经常说的规则:如果你要失败的话,要早一点失败,要便宜一点失败。实际上,做原创从0到1的跨越并不容易,如2010年国内生物制药刚刚兴起,创新药的投资环境尚未成熟,敢做创新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当时选择做创新药的亚盛医药也面临着发展困境。

但即便是当时的困境下,亚盛仍然坚持做创新药。杨大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亚盛医药的目标就是要做全球的创新,因为本身有在研发领域的积累,同时也因为全球的市场是最大的,全球的病人是最多的,做一款全球新的创新药可以满足全球患者的临床需求,从企业角度而言,回报也是最大的。“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做原创,做全球创新。即使在现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我们这条路,虽然很难,一旦成功,未来的意义和回报也是巨大的。”

而做“全球新”,也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事实上,创新药最终面临的是国际竞争。“我们现在的政策很开放,包括全球的创新药都在快速进入中国的市场,满足中国患者的需求。若我们做的药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还是做原来较早期的仿制或Me-too,国外的药进入后很多中国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了。从长期看,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从近两年跨国药企宣布的发展策略可以看到,其在加速将全球最先进的创新产品(新适应症)引入中国,也在通过进博会将“展品加速变商品”。如从2018年在华首个产品瑞百安获批至今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安进已经成功实现六款创新药在中国获批。

据了解,亚盛医药目前有12个原创新药产品管线,以及全球200多项原创专利授权和600多项专利申请。其中4个产品获得了16项美国FDA以及1项欧盟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证,创中国药企之最。同时根据临床试验进展,FDA授予亚盛医药两个快速审批资格;另外还有2项FDA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

亚盛医药上市一周年的原创新药耐立克,也是可圈可点。由于解决了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耐立克的上市审批是通过优先审评路径。

另据了解,耐立克是针对T315I突变临床上未满足的需求,目前亚盛医药是全球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这个突变的特效药,填补了空白,破解了我国耐药的慢粒T315I突变患者无药可医的局面。与此同时,由于全球首个上市的针对T315I突变的药物因为安全性问题有FDA黑框警告,相对而言,耐立克具有best-in-class潜力,安全性更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最近耐立克在美国的桥接临床试验数据入选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口头报告,摘要数据显示,耐立克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能有效克服普钠替尼或asciminib耐药的新一代BCR-ABL抑制剂。

穿越周期

中国创新生物药企要从0跨越到1并非易事,Biotech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企业出现了裁员、关厂、卖核心管线等现象,当下也是中国Biotech需要跨越的第一个发展周期。

杨大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Biotech遇到的资本寒冬,或者产业发展的挑战都是正常的阶段性问题,因为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而这也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阶段有关。

“从2015年开始,药监局的审核审批的改革与国际接轨,以及香港18A和科创板新政的推出,再到医保支付改革,在过去六七年当中,监管、医保、资本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推动了中国生物医药特别是创新药的迅猛发展。但中国生物医药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过去两三年当中,还有一些泡沫,有一些也不是真正的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发展遇到挑战,一方面有外部因素,也是产业发展过程因素。但并不全是坏事,大浪淘沙,真正好的产品、真正的创新、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一定会胜出的。”杨大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认为,生物医药行业出现关厂、卖核心产品等现象,暴露出了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的层面而言,新药研发产业需要低成本长期资金,而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周期性的波动导致了资金层面的短缺;另外从微观的层面看,企业家对大环境的判断不足,过度资产投入,因此只能通过变卖非核心资产来支持自己主流业务的成长。

Biotech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去泡沫,克服资本寒冬、产业挑战的过程并不容易。

杨大俊从2003年开始在美国创业,也经历过美国的Biotech寒冬期。“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差不多都是七八年,或者是十年左右就会遇到一次,以美国为例,它在2000年左右的泡沫,2001年、2002年也是一个挑战和寒冬,到金融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这其实非常正常,过了寒冬之后,迎来的就是长期向上的发展。无论是新的技术还是新的企业,或新的产品,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过来的。而且生物医药,特别是生物技术,都会经过这样的挑战,是螺旋式逐步上升的,因为本身新的技术就会面临挑战。”

同时,杨大俊也强调,生物医药现在遇到的产业挑战,或者是资本的寒冬,应该是短期的。

“不能否认,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也有挑战,但其也是刚需,尤其是在中国现在遇到的人口老龄化、慢病的增加。另外,中国很多行业发展都很好,真正走在世界领先地位,唯独生物医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没有做到,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并不相匹配,未来往后二三十年或有突破。创新药相对我们整个经济体量及投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杨大俊认为也不要因为目前的资本寒冬、产业挑战,就对生物医药失去了信心,甚至唱衰生物医药。

实际上,包括亚盛医药在内的生物医药企业都在积极面对当下的挑战。如上提到亚盛医药拟打造的生态链,真正地从创新领域合作,包括共同的产品开发,上下游、上下链条各个方面的打通等。

与此同时,杨大俊还强调发展创新药,其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要有新药可用,临床上证明它安全有效;第二要可及,即市场准入的问题,不能一个药花了十年、二十年做出来,到了医院进不去,医生不能开处方,病人不能用;第三,要可持续,特别像慢病,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还是癌症,是一个长期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可持续,也是我们生态链、生态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杨大俊表示,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加大各种政策的支持,让中国生物医药的生态链、生态环境更加优化、更加完善,使得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一方面满足国内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国际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亚盛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