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视点!中海油深圳:恩平15-1平台项目填补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

12月12日,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开幕。

在相关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能源科学与工程热物理专家赵天寿表示,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化石能源占84%,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仅占4%。要想实现到2060年清洁能源占比升至60%,我们需要研发低碳、零碳和负碳的能源技术。

记者了解到,消碳角度来看,主要有碳汇和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两种方式。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被证实可以作为压裂液回注到油气井中,碳封存还可以降低油气开采中对水资源的需求,CCUS技术在全球的关注度逐步提升。


(资料图)

目前,国内CCUS项目数目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装备了我国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装置的恩平15-1油田群近日投入生产,其运营主体——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出席了本届碳达峰碳中和论坛。针对恩平15-1油田群中的CCUS技术,该公司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做了进一步的介绍。

对恩平15-1油田群来说,其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装置可将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处理后,再回注到海底一定埋深的地层中永久封存,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项目形成了海上平台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

从封存数据来看,该项目预计高峰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近150万吨,减排量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

以此为基础,中国海油开展“岸碳入海”研究,已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将捕集大亚湾各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输送到海上进行封存。

为加速实现绿色低碳,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邓常红表示,一方面,公司加快海上油气增储上产,推动年内油气产量历史性突破2000万吨。另一方面,公司坚持‘源头管控+过程控制’,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今年可节约能耗6.9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万吨,相当于植树约120万棵,均创历年最好水平。

国内大多数CCUS项目还处于科研攻关和示范阶段

南方财经:目前,CCUS技术在全球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公司如何看待相关技术对“双碳”目标的影响?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我国近海发育的一些大型盆地,具有二氧化碳海上封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比如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满足规模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前景,而海上封存具有零征地、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CCS/CCUS是国际公认的可有效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持续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有效技术。CCUS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各级政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布局的重点支持方向。

目前国内大多数CCUS项目还处于科研攻关和示范阶段,整体成本比较高,企业通过示范项目逐步掌握CCUS全链关键技术,并形成专有技术,将非常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和CCUS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开发,预计CCUS将从碳市场得到支持。建议以碳市场价格为重要因素,稳步开展CCUS减排项目,前期重视低成本CCUS项目的储备和系统化布局,提前做好陆地石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详细方案,提前完成项目减排量纳入碳市场方法学开发。等待碳市场价格基本覆盖项目减排成本时,启动相关项目,将项目减排量纳入碳市场交易,以市场化手段实现大规模碳减排。

南方财经:与国内其他CCUS项目相比,恩平15-1平台的独特性在哪里?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作为中国首个海上CCS示范工程,该项目在我国海上油田没有实际应用经验,属于一个全新的领域。相对以往平台设备,恩平15-1平台装配了二氧化碳回注系统,平台生产工艺更繁琐,设备要求更高。

恩平15-1平台应用国内首套超临界大分子压缩机、首套复合材料二氧化碳分子筛脱水橇,实现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突破,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回注、封存的技术体系和成套装备。

建议政府加大对CCUS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南方财经:恩平15-1平台近日已建成投产,在海上应用过程中,公司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我们举两个例子吧。

比如说在地质油藏方面,“注哪里、能否注、怎么注、去哪里”就是首当其冲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四个关键问题。项目组开展了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水层封存项目地质油藏研究,围绕海相沉积环境下咸水层优选评价、封存机理、运移规律动态模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论证,最终使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和解决的方法。

再比如说在如何推动项目设备国产化方面,我们在类似海洋油气项目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项目组开展了海上平台CCS关键设备选型和设备国产化研究,创新开展了如国内首次海上平台二氧化碳回注关键设备选型研究及系列划分、首次海上油气田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及腐蚀控制措施等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最终保证了设备的合理选型,对后续项目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

平台下水后,针对二氧化碳回注系统,提前从超压、室息、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性、水合物生成、封存逸散等多方面做好二氧化碳回注系统的运行风险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到关口前移,为其安全投运打好基础。

南方财经:针对CCUS技术,公司接下来还有哪些布局和规划?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今年6月27日,中国海油、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共同签署大亚湾区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300~1000万吨)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也是中国海油积极推进“双碳”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在致辞中说,中国海油将坚定不移实施绿色低碳战略,通过大亚湾项目的联合研究,深入探索石油石化行业“净零”排放的实现路径,共同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建议政府加大对CCUS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借鉴对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技术发展的支持方式,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CCUS项目激励政策,探索为率先投入CCUS技术研发、开展CCUS技术示范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增加电力配额等多方位配套政策支持。

建立示范项目发展基金,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CCUS商业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气候债券、低碳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CCUS项目示范。

推动CCUS项目减排量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驱油驱气、化工利用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大规模示范为牵引,积极支持石化、电力、钢铁、水泥等相关行业CCUS示范项目建设。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