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多省市出台政策抢占氢能“赛道” 企业争相布局抢先机

在双碳背景下,氢能产业发展热潮不断,为抢抓机遇,多省市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福建、甘肃在内全国已有22个省级及69个市级出台相应的氢能规划。


(资料图片)

“氢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氢能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政策密集出台的同时,多家上市公司也在加码布局氢能产业。

多省市密集出台相关政策

1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年左右的制氢、储氢基地,氢能在各行业减碳作用明显,减少碳排放200万吨/年左右,引进培育氢能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此外,福建省发改委于去年12月份印发了《福建省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计划到2025年,培育2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覆盖氢能制备、存储、运输、加注、燃料电池和应用等领域,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全省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达到4000辆,覆盖全省主要氢能示范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初步建立,力争建成40座以上各种类型加氢站。

包括甘肃、福建在内,全国已有22个省级及69个市级陆续发布氢能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氢能建设。

“甘肃等多地政府制定并发布氢能政策,多举措支持和扶植氢能产业发展,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能源安全战略部署要求的具体行动,又是促进我国能源企业由常态化保供、应急性保供向体制性保供和新能源高效能保供转变的必然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宋向清进一步表示,大力发展氢能有利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我国能源资源配置结构,有利于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升级和能源企业转型,对于全方位提升能源尤其是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效率效益,提高氢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并加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效低碳的氢能源企业集团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争相布局抢先机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氢能核心技术,而且市场巨大,盈利能力高,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宋向清向记者表示。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在这片万亿元级别的蓝海市场,氢能产业号角已吹响,谁先抢得先机,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有力位置。

“目前,我国主要以煤制氢、工业副产氢为主,煤制氢技术成熟,制氢工艺体系和产业链条相对完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袁帅告诉记者。

以兰石重装为例,在氢气制造领域,公司子公司换热公司承接的1000Nm3/h电解水制氢装备项目,采用兰石研究院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成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公司研制的中海油惠州石化E-GAS煤气化制氢项目核心设备气化炉完工交付,项目采用美国CBI公司的E-Gas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生产15万吨/年氢气和11.76万吨/年羰基合成气。在氢气储藏领域,兰石重装研制的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2台400m3氢气球罐,即将投入试运行。

为抢抓关键机遇期,去年9月份,兰石重装还发布了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到2025年,在“制、储、运、用(加)”等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销售的新局面,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建设各类加氢站10座左右,建成1—2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氢能产业链规模占到公司总体营收的20%。

此外,东方电气与四川、安徽等地的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目前已有相关氢燃料动力客车、加氢站等投入运营;上汽集团已实现多品种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落地,已相继推出燃料电池轿车、MPV、轻客、大客车、轻卡、重卡等多款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

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标准不统一等诸多挑战。”袁帅表示。

袁帅认为:“最核心的挑战还是在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上;其次,政策体系仍需完善,产业垂直管理与监管体系,多部门多领域协调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这将是接下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顶层上的工作要点;再者,氢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标准的不统一,给市场应用和推广的相关环节上带来了阻力,推动氢能市场应用的产业顶层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建设工作十分必要。”

宋向清建议,我国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中应注重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同类业务横向聚集,上下游企业和转承接续环节纵向贯通。同时,大幅提升氢能头牌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推动氢能等新能源基地建设、绿电转化、绿电零碳交通等实现核心技术全面突破,切实增强我国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行业的自给保障能力,以及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