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仓储更“智慧” 一次玉米的“数字之旅”

近年来,我国三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的储运环节已逐渐贴上了数字化的“标签”。

就在一年前,新希望集团储存在宝龙山国储库里的两万吨玉米,首次开启了它们的“数字之旅”——进入智能监管仓后,在物联网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控下,能够反映玉米真实数量与质量的体积、温度、虫害、水分等数据被有效采集,实时上传至“民农云仓”,实现了玉米从实物存货到数字资产的改变,上链后可作为资产通证进行流转,防止重复质押和虚假仓单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进行贷款风险评估,帮助链上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今年3月30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刘畅在一场公开论坛上特别提到:“新希望集团做数字化是很重要的,要能够解决问题,也要与一线员工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资料图)

对农业产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既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在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背景下,推动农业价值链跃升的关键一步。

如今,随着智慧农业的加速实践,越来越多的数字科技企业参与到这场数字化转型的“持久战”当中,开始在物流、仓储、销售等领域由点到面持续深挖,攻坚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简单来说,传统农业的数智化发展要找到需求侧、供给侧、服务侧的堵点和痛点,正如刘畅在上述论坛上所提到的:“数字化创新一定要寻找老板、管理者、使用者的痛点来尝试,这是最容易出效果的地方。”

比如传统粮仓存在的限制供应链管理效率、影响粮食资产价值发挥的问题就十分突出。

该如何解决?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通过智能仓储,优化存储管理流程并减少流程堵点,从入库到出库的每一步都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主动进行对潜在问题和风险的干预。

“加快建设产地云仓,完善集物流管理系统、自动化技术、运营标准于一体的智能仓储体系,推进农产品网店、仓储、分装、运输、配送等各环节数字化管理。” 这是农业农村部2022年10月发布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数字化建设指南》中关于“引导农产品流通数字转型”的具体举措之一。

可以看到,自2016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发布开始,智能仓储在电子、机械、食品、医药等多个行业快速发展,据第三方产业咨询服务机构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2023年可突破1500亿元。

事关粮食安全,我国粮食仓储既需要有效降低损失浪费,又需要提升流通效率,因此,加强粮仓数字化建设,成为各大农企布局的关键。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10月,新希望六和集团与民生电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启了数字化粮仓的建设,民生电商通过旗下民熙科技推出的供应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民农云仓”为新希望粮仓中数百万吨的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提供智能监管及资产数字化服务。

而供应链的优化,首先就需要解决人、货、场的信息“孤岛”,将产业各方、金融机构联结起来,这该如何运作?

简单来说,需要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可查、可验、可溯、防篡改的数字仓单。

从民熙科技所采用的模式来看,其利用区块链技术,链接新希望及产业中各方上链以及金融机构,打造多方互信的联盟链网络,将智能监管仓内实时采集的粮食数据多维度进行交叉安防验证,并加密传输到联盟链各节点的账本中,通过智能合约规则形成可信数字仓单。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以玉米的“数字之旅”为起点,当前,民熙科技又对接小麦、水稻两大主粮以及白糖等大宗农产品,以科技化手段实现了金融服务与粮食供应链的衔接。截至2022年,其“民农云仓”平台系统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调用超过了3000万次。

可以说,粮户、粮食公司、农村合作社等涉农机构有需求,城商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有资金,科技公司有技术,三方“一拍即合”。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仓库基本要求》《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等相关标准的明确,为智能仓储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3月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做好粮食库存销售安排。”

然而,如何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数据壁垒,如何整合外部市场信息与内部财务等分散数据,如何实现多维度实时数据分析挖掘,如何由仓储管理延伸至对粮食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动态化监管,如何更好地为企业粮食生产、销售提供决策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问题还有很多,粮食仓储的数字化高质量转型还有提升的潜力与空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