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丰富 智能合约技术成高频词

“徐州发布”微信公众号4月23日推送显示,《徐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已印发,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33.89万个、对公钱包1.85万个,门店数1.43万个,累计消费笔数11.12万笔,总金额701万元。

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对《方案》的政策解读显示,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数字人民币研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好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对于更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货币及支付体系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丰富

据了解,徐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有八大应用场景,场景涵盖零售消费、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政务、校园、医疗养老、商圈、金融等。

其中政务场景包括鼓励财政预算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采用数字人民币开展日常资金收付,丰富财政支付、税费缴退、土地出让金缴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应用。校园场景包括畅通学杂费、各类考试报名费等数字人民币支付渠道,支持用数字人民币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等。在高等院校中将校园卡与数字人民币应用融合,集身份认证、缴费、消费等于一体。结合实际情况和家庭需求,在家长与学生中推广数字人民币母子钱包功能应用。

除此以外,徐州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风土人文,研究确定了在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物流、乡村振兴、工程机械供应链、政府小额采购中运用数字人民币强化财政资金监控、工程预付款监管等五大特色场景。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人民币在这些场景中使用需求比较旺盛,能够丰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增加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量。”

CIC灼识咨询总监余怡然表示:“数字人民币能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助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其次推动与数字货币流通相适应的货币金融政策体系建设。”

智能合约技术成高频词

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在国内一直稳步推进,特别是数字人民币搭载的智能合约技术,得到市场广泛关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资金流向的精准管控,在保障交易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自动高效的支付结算。借此也可以实现更多的可追踪、可管理的智能化创新应用。”

在《方案》和应用场景中也多次提到要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发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优势。比如在政府采购资金监控场景中,提到运用数字人民币将审查监督内嵌于资金监控流程中,在政府采购中推广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发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优势,对供应商资质、采购价格条件等进行审查,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业务,提高政府采购中资金监控能力。

在工程预付款监管场景中,同样提到发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优势,推动数字人民币预付工程款项监管系统上线,推广发包人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预付充值资金模式,并按照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及序时节点逐笔释放资金,未使用的预付资金及时退回,有效防范承包人收款后违约风险,更好保障发包人权益。

“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是数字法币体系的高端应用,它可以结合基本的支付和清结算功能,与商业场景密切结合,开发流程步骤和节点清晰且无需人工干预的具体应用。”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件提到的政府采购资金拨付和监控、工程预付款监管等应用,以往这些环节效率相对较低,理论上通过智能合约,各个步骤达到验收标准,系统就会自动处理拨款,大大缩短了流程处理时间,提高了透明度,改善了供应商和承包方、分包方的财务状况,一举多得。”

盘和林认为,当前智能合约只是比较初级的应用,也就是设置好规则进行收支分配,而未来,智能合约嵌入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代替契约来约束各方,从而不再需要平台和中间机构来监督交易,实现技术保障下的信用社会。

郑磊认为:“智能合约基于数字人民币特有的技术架构,需要大量试验,不断完善其鲁棒性(稳健性)和安全性,徐州的试点在数字人民币深入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