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凉了吗?真问题是如何通过专升本提高技能培养质量 | 教育洞察|焦点资讯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资料图】
近期,武汉纺织大学、武汉轻工大学这两所公办本科院校停止专升本招生,引发关于“专升本凉了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公办本科院校减招或停招的现象,还存在于其他省份。从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近年来的招生计划可以看到,民办以及独立院校2022年招生人数同比均有所扩招,而公办院校招生计划整体呈减招趋势;近两年,西安工程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高校都停招了专升本学生。
很显然,仅凭几所公办本科高校停止或减少专升本招生,就判断专升本降温、凉了,极为片面。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专升本不会凉,还会进一步扩大,要通过专升本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而不能以升学为导向办学。
从实际招生计划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看,专升本接下来都会进一步“升温”。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当年,专升本扩招32.2万人。
2022年2月,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目前全国专升本的比例已达20%,下一步我们将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
但部分公办本科高校院校停止或减少专升本招生,也是事实。从办学角度看,高校是否招收专升本的学生,这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社会应该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部分公办本科院校停止或减少专升本招生,也折射出当前推进专升本,为更多高职毕业生提供深造机会的困境。
多年前,多所985、211高校停止专升本招生,其原因是,社会舆论质疑专升本的生源质量不如普通高考招收的学生质量,一名专科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获得名校的文凭,这对当年以高分进入名校的学生不公平。简单来说,还存在对高职专科毕业生的歧视,质疑他们通过专升本这一渠道进入更好的本科院校学习、拿到文凭。
当前,部分公办本科高校停止或减少专升本招生,其实也有这种考虑,这些高校想通过普通高考招生,而不再通过专升本招生。但从办学定位看,这些本科院校也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专升本招收学生,可让学校的生源更多元,也促进提高办学质量。可现实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意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而是想办综合性、学术型大学,停止专升本招生,是想摆脱职业教育色彩。
中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要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就必须解决前述问题。除了职业本科应进行职业教育外,国内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防止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具体到专升本上,社会之所以对专升本的高职专科存在偏见,这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地位不高,而社会又存在以教育、学校身份论人才的唯学历论观念。二是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未得到社会充分认可。
在美国,很多社区学院和名校签有转学协议,社区学院的学生进入名校以后,不会被歧视,这是因为社区学院的课程教学质量把关很严,社区学院的课程学分与综合性院校的课程学分是互认的。
为此,要消除对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偏见,就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以及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推进“宽进严出”,让职教的技能课程学分,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学分有同样的含金量。
从长远看,为畅通高职学生的深造途径,让更多高职学生接受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升本的规模会持续扩大。但高职院校不能由此以专升本为目标办学,这会偏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也会影响到对职教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从而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的偏见,他们即便升本获得本科学历,还会被用人单位审视高职专科这一第一学历,这将不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