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招行、浦发、光大、中信、民生等银行同时宣布!

继上周四6大银行宣布下调部分存款利率之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宣布,从今天起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为5到15个基点不等,1个基点为0.01%。


【资料图】

调整后,这些股份制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年化利率为0.2%,与6大银行持平;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各档定期存款,除招商银行与6大银行利率保持一致之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利率均略高于6大银行。此外,与6大银行类似,各家股份制银行的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均没有调整。

招商银行官网显示,人民币利率调整自2023年06月12日起执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从0.25%下调至0.2%;整存整取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降至2.05%、2.45%和2.50%,此前分别为2.15%、2.60%和2.65%,分别下调10bp、15bp和15bp。

光大银行官网显示,6月12日该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从0.25%下调至0.2%;整存整取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至2.200%、2.500%和2.550%,此前分别为2.300%、2.650%和2.700%,分别下调10bp、15bp和15bp。

民生银行同样在6月12日将该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从0.25%下调至0.2%;整存整取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至2.150%、2.500%和2.550%,此前分别为2.250%、2.650%和2.700%,分别下调10bp、15bp和15bp。

国有大行上周已经出手

就在上周,6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在官网或者APP发布了最新的存款利率表。

对比更新前的存款利率表来看,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至0.2%,两年期下调10BP至2.05%,三年期、五年期均下调15BP,至2.45%、2.50%,期限越长降幅越大。

工商银行官网截图

建设银行APP截图

农业银行官网截图

中国银行官网截图

邮储银行官网截图

交通银行官网截图

为何下调存款利率

上一次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集体调整存款利率是在2022年9月。

去年9月中旬,部分国有大行、股份行率先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随后部分城商行、农商行跟随下调。“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

对于此次长期限存款利率调整,综合来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存款定期化趋势愈加明显,且长期限存款占比提升,推动了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二是不少优质企业融资成本已显著走低,与中长端一般存款上限存在倒挂,可能造成资金空转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虚增;三是房地产市场恢复情况弱于预期,此次长期限存款利率下调后有望推动LPR利率下降。

“经济修复过程或许并非一帆风顺,货币政策仍需保驾护航,不排除在经济内生动能回升压力较大的阶段采取进一步宽松的操作。”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在其看来,下调存款利利率以提振经济便是其中选项之一。

华创证券银行团队指出,时隔不到1年存款利率再度下调,旨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稳定银行息差(2023年1季度银行息差降至1.74%的历史低点),且长端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更多(5年期利率下调15bp),旨在存款定期化背景下降低银行长端负债压力。往后看,在存款自律机制作用下,同时考虑4月MPA考核增加了对存款利率合意调整幅度的考核,预计后续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也会陆续跟随国有大行进行同步下调。假设全行业活期/两年期/三年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5bp/10bp/15bp,则预计能缓释银行负债成本2-3bp。

降息预期升温

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认为,此次降息后,未来1-2年存款平均利率仍有约20bp的进一步降息空间(不包括此次降息),主要逻辑基于2020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下行超过2017年的低点,而存款利率2020年以来基本持平,仍高于2017年水平约40bp;其中约15bp为存款定期化的影响,25bp为存款利率上行导致;2020年以来存款利率“刚性”、贷款利率下行导致银行净息差下降46bp。

“降低银行存款成本仍属今年重点方向,这既有助于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有助于银行提升支持实体能力。”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也表示。

光大证券金融业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此前指出,存款“再降息”将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下调提供缓冲垫,考虑到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通过降低政策利率释放“稳增长”信号必要性增强,预估央行或将继续通过“MLF -LPR”调整机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三季度不排除择机启动MLF降息。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李愿)、银行公告、券商研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