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专栏丨激活社会资本,培育县域商业体系

冯奎(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资料图)

日前,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件事在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意义。问题的关键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建设县域商业体系?

目前的《行动计划》提出了目标和重点。《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90%的县达到“基本型”及以上商业功能,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在这其中,有所包含但尚未明确提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资本在建设培育商业体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资本的角色、地位、作用?首先,这是商业体系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商业体系不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没有社会资本充分参与,哪有什么商业体系?再者,县域商业是一个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小摊小贩们赖以营生的“生态”,在建设县域商业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这些主体存活得更好,这自然就需要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更“滋润”。另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在一些省市已有一段摸索,浙江等地较为成功的经验就是:凡是社会资本活跃度高、参与性强的地方,县域商业体系发展得就好。

参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社会资本,类型多种多样,比较关键是这样几种类型:小摊小贩、小商店主、区域性龙头物流企业、全国性的大型平台企业等等。这几种社会资本都是必需的,但他们参与发展的方式不同,未来的政策就有很多着力点。比如改善小摊小贩、小商店主的营业环境;建设统一大市场,促进龙头企业更为充分的竞争;利用全国性的重要平台,为县域商业体系提供大范围大面积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与此同时,要注意可能会有一些政策在出台后,一部分主体过多受益,而另外一些主体受损的情况。比如有的地方建设高标准的物流商贸中心,硬件设施上了新台阶,视觉现象焕然一新,但营业成本也相应提高,“挤走了”一些小摊小贩和小商店主,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如何激活社会资本,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一个难题。按传统的做法,政府规划之后,各地县乡政府申报项目,上级财政补助到位,于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轰轰烈烈”全面开展。这种做法,会有一定效果,但也可能没有充分激活社会资本,所以效果未必就很好。为了激活社会资本,有一些环节与机制应该更加优化。

一是问题清单的环节。中国的县域范围广,类型多样。一些问题是共性的,比如商业设施水平低;物流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有待改善等等。但这些问题的轻重缓急在每个县都不一样。县域商业体系要补短板,也要锻长板,那么短板与长板在哪里?这需要通过细致的调研工作方能形成问题清单或补短板、锻长板的重点项目名称。

二是有了问题清单,还应进一步对商业体系建设中政府与市场主体各自承担的部分进行分类。有一类是基础性的设施或服务,属于市场投入不足、因此应该由政府加大投入的环节,这部分就需要发挥财政投入的作用。而点多、量大、面广,且具有营利性可能的设施或服务,则应设计出社会资本参与的通道并广而告之。

三是要有更加精准的补贴资助机制。《行动计划》从完善县域商业网络设施和业态、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推动县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丰富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七方面,明确了21项重点任务。这些任务中,各类主体参与的方式不同、贡献的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有更精细的资助方式,避免资金粗放导致使用效率不高。

四是要有跟踪评估。根据县域商业三年行动实施步骤,2023年7月份至2023年12月份为部署启动阶段;2024年1月份至2024年12月份为全面推广阶段;2025年1月份至2025年10月份为总结评估阶段。实际上,跟踪评估不能拖到2025年,而应在每个重要阶段都要有所评估,并根据评估加以改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