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看!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建议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医保,救助青少年心理创伤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在我国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向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数字十分可怕,且青少年抑郁症呈现高发、递增的趋势,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疾病,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将其治疗纳入医保。” 对此,2023年全国两会,张其成提出《关于救助青少年心理创伤的提案》。


(相关资料图)

在提案中,张其成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青少年大范围遭受心理创伤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创伤甚至抑郁自杀的发生;其次,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导致学习成绩成为衡量青少年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此外,在社会因素中,网络的负面作用严重地影响青少年三观和心理健康。

而如何救助青少年心理创伤,张其成在提案中提出五方面建议:首先,应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其次,由教育部牵头设立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第三,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有效跟踪;此外,也需对家长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最后,还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

青少年大范围心理创伤原因何在?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10至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蓝皮书》也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

“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这一数字十分可怕,且呈逐年增长。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创伤大幅增加,叠加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弱等因素,让青少年对未来丧失信心,充满自卑,进而躺平。”张其成向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在提案中,张其成指出导致青少年大范围遭受心理创伤的三方面原因,首先,家庭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创伤甚至抑郁自杀的发生。各种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例如隔代溺爱,父母离婚率居高不下,家长教育方法粗暴简单等,都导致青少年遭受心理创伤而引发心理疾病。据《蓝皮书》统计,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蓝皮书》中指出,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父母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

其次,张其成在提案中也表示,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导致青少年将学习成绩和生命意义高度黏连,致使青少年缺失对未来的憧憬和生命意义的多元化感受及思考,学业成绩成为衡量青少年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生命教育缺席、人生观教育匮乏,中华美德教育架空,没有真切地铸造青少年的灵魂信仰,以至于人伦旁落,行为失范。

此外,社会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创伤主要为网络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青少年三观和心理健康。海量网络信息导致青少年学习与思维障碍,身不由己沉湎于虚拟网络世界,丧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社恐频频发生。

如何拯救抑郁症青少年?

关于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中的痛点,《蓝皮书》指出,52%的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费用高,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同时,抑郁症复发率高达72%,服药依从性为影响抑郁症复发的首位因素。对此,《蓝皮书》认为,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针对青少年遭受心理创伤的现状和治疗痛点,张其成在提案中提出五方面建议:首先,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广东省已率先进行尝试,2021年11月出台的《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 (2021年)》 明确规定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应逐步在全国推广实行。“让家长们真正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疾病,必须引起重视。”张其成强调。

其次,由教育部牵头设立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与国家卫健委新成立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协同合作,从心理科普、专业筛查与评估、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技能认证、人才培养与人才库建设六大方面,整合资源、统筹管理、统一标准,建构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框架。重点是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支服务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在中小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

第三,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相对不规范的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大幅增加样本采集数量,对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追踪进行大数据全面分析,拟定有效的测评问题,创新多维测评方法,例如增加三维动画、人机互动等测评手段,从而提高量表筛查的信度,用规范量表对中小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有效跟踪。

同时,也需对家长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中国家长急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科普与指导,建议全国根据不同情况设立5-6个大区或选择几个试点区,编写家长学习成长专用学习训练教材,延长对青少年心灵成长支持的战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合,架构对青少年人格、心灵以及学业成长的三维支持系统。

此外,还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心理健康一剂良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心理学资源,面对青少年人格成长形成阶段的心理学需求,开发一套有效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支撑的人格塑造系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修心方法教育青少年,使其形成健全人格,成为有信仰有信念的接班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