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探索水塘治污新模式


(相关资料图)

农村水塘治理是防治污染的一大难题,河北农民企业家杨虎山和李小勇探索出“景观、生态、净化”模式,用微生物和动植物治理水塘污染,达到水清塘净的效果,得到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好评,并有望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水塘分散、不易集中治理的北方农村得以推广。

做农业企业很成功的杨虎山,十年前遇到的一件闹心事,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工作轨迹。那年,他顺利租到一块地准备盖厂房。当他走近现场,却闻到一股股臭味。顺着“味源”,他发现一个水塘。眼前几百亩的水塘就是一黑臭水坑。“闹心”的水塘,让白洋淀边土生土长的杨虎山有了征服它的想法。经过艰苦探索和实验,他逐渐形成生态治污思路。

较晚进入污水治理工作的李小勇,曾经深度介入工业废水的治理工作,比较熟悉大设备、大投入的工业化治污模式。但他深知,这种模式对于家乡的小池塘治理,并不合适:一是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二是运营和维修费用相当高。他也从大设备、大投入模式的“崇拜”,转变为对杨虎山的生态模式高度认同。他们的合作加快了探索生态治理模式的步伐。

他们的治理可称为“生态、净化、景观”模式:以原有生态河流、池塘等为基础,以藻类和蚤类为主要“工具”,用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吸收利用污水中污染物质,促进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并有效消除原有的污染物,通过种植荷花、养殖鱼类,让水更清。

在杨虎山的河北雄安德荫源环境科技公司和李小勇的河北蓝荷公司选定的安新县刘李庄镇的生活污水试点工程,取得良好效果。走进这里,看到的是小桥流水、荷花满园、鱼儿漫游的花园式景观,根本想不到是一污水处理厂。

治理的第一步,生活污水在蓄水分解池中被稀释,这主要归功于他们精心培植的大量藻类,这些藻类“吸废”能力超强,能大量吸收和降解污水中污染物质,随后,被稀释的生活污水进入种植有丰富水生植物——主要是荷花——的多功能自然生态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并吸收污水中游离态营养物质。另一个治污“健将”:经过特别培育和繁殖的水蚤,它们是吃掉污染物的“大肚婆”,且繁殖很快,本身又是鱼类的好饲料。经过植物和动物的“加工”,污水渐渐变得干净,有害的金属离子和其他污染物质逐渐减少。简言之,就是:污水——藻类吸收——蚤类大吃——荷花稀释——养肥鱼类——清水,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据介绍,用这种模式治理水塘的成本很低,几亩的小水塘只需要几万元,几百亩的较大水塘,也仅在几十万元左右。后期运营费用也较低,还可以靠种植荷花、莲藕、养鱼以及“卖水”——加工后的池塘水是很好的农业浇灌用水——来维持运营甚至盈利。整个治理过程,大概仅需要两个月左右。同时,由于形成了“荷塘月色”般的景观,也会吸引游客观赏自然风光,品尝鱼类美味,成为农家乐的新“业态”。

据估计,仅白洋淀边的周边县,都有几百个这样急需治理的水塘,整个北方地区更是高达几万个。有关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管网不普及、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地区在努力寻求生态治理的方式,而安新县刘李庄试点的“生态、净化、景观”模式,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专家多次来高阳县指导。目前杨虎山和李小勇的两家公司正与清华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国家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河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对高阳县及雄安新区周边水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农村污水、雨水、河流氧化塘治理工艺水平,并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氧化塘冬季越冬水质稳定问题。

清华大学污水治理专家表示,这种模式从农村治理污染的现实出发,因地制宜,投入少、见效快、没有二次污染,使污水还原成达标水,值得推广。据了解,这种“短平快”治理黑臭水体的技术方法,共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