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天下!莫让粽子遭受“人情”之重
【资料图】
钟颐
媒体日前采访发现,“人参粽”“鲍鱼粽”等依然现身市场。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高端粽子礼盒通常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十有八九都是用来送礼的”。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端午节吃粽子,是绵延千年的传统习俗。或是抚今追昔、寄思先贤,或是感悟家国情怀、祈愿美好生活,在淡淡的粽香中,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粽子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每逢端午,让人惊诧的“天价粽”总会再现江湖。
“天价粽”贵就贵在“人情馅”。粽子本身价值并不高,但在有些人看来,不做点“加法”就很难拿得出手,因此,鱼翅、蟹黄等各种能想象的食物都被包进去。从月饼、汤圆到粽子,节日食品成“奢侈品”已让人见惯不怪,究其原因,“人情成本”是症结所在。
缀以“天价”二字,本就隐含着舆论的质疑和批判——都是哪些人在买?又都是哪些人在吃?一方面,过度包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消解了节日的严肃内涵;更让人担忧的是,借着节日的名义“礼尚往来”,华而不实的粽子还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种子”。曾有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粽子只是个幌子,真正要找人办事,还要根据其喜好赠送烟酒茶等“附加礼”。由此可见,纪检监察机关“逢节必令”,紧盯借粽送礼不正之风,正是精准监督之举,并非小题大做。
关于包装瘦身,主管部门也在三令五申。如去年8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实施,提出了粽子的包装层数最多不超过三层、不应与超过其价格的产品混装等具体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正是“瘦身令”颁布后的首个端午节,为了逃避监管,“天价粽”开始由实向虚、由明转暗:从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有形还是无形,对远离正常需求的“天价粽”,相应的监管不能缺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对该行业产供销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对电商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的管理,通过及时打好“补丁”、扎牢制度“篱笆”,让粽子轻装上架、返璞归真、挤掉“人情水分”。
诗人屈原曾赋辞有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过一个“原味”端午,就让粽子回归清清爽爽吧,别再让它承受不该有的“臃肿”。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